当前位置: 大文学小说> 其他类型> 大人,得加钱> 第六百零六章 大人再审审(5/8)

第六百零六章 大人再审审(5/8)

  而地方开支说白了就是三班六房运转问题。

    清承明制,对于地方“吃公家饭”人员也不开工资,而是让县里自收自支。

    说白了,就是允许地方在正税以外收取各式杂税,如果不收这些杂税,县太爷别说给县衙的三班六房开工资了,他就是连自己带来的师爷工资也开不了。

    没工资,谁给伱县太爷干?

    三班六房人员相比官员人数多了十倍甚至数十倍不止。

    以安肃县为例,名义上的官只有三人,但围绕这三名官的工作人员却有三百余人不止。

    前世时贾六看过一些研究,说什么平代百姓供养官员比例很大,如唐代约三千名百姓供养一个官员,明代是两千多百姓供一个官,清代似乎千人不到供一个官。

    而到了近现代,演化为几十个百姓供一个官。

    看起来似乎有些吓人,实际上这些研究得出的数据根本不准确,因为研究者只研究了官与吏,并没有将吃公家饭的大量帮闲计算进去。

    只算官的话,安肃县十几万百姓就供三个,可实际上三班六房包括乡捕杂兵都是要百姓供养的。

    三班六房人员规模庞大,他们的存在一方面维持了朝廷对地方治理,没有县官也能把一个县管好。

    然而三班六房的存在,使得皇权下不了乡,这帮人大多是地方士绅的代言人,有些甚至能让县令变成摆设。

    供养这些人的苛捐杂税比入国库的正税还多,所以贾六就得对此现象进行治理,一方面是更加有效的把控地方,另一方面则是落一个“为民减负”的美名。

    百姓免了供养三班六房的杂税,手头自然要宽松一些,如此一来也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更深一点,则是让直隶全省所有吃官家饭的都姓贾。

    贾大人不高兴了,全都饿肚子。

    “此事干系重大,历来未有之,若按大人的意思办,藩库根本无法承受。”

    老杨也是实话实说,额驸大人您想的是挺好,问题不现实啊。

    一个县几百个,全省一百多个县就是几十万人,你就算一人发十两,这就得几百万两。

    给百姓减负是好,钱从哪来?

    “不急,这只是本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