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治平(3/4)
地和河谷;在就地取材上可谓是各逞手段。简陋一些的就是就地挖出壕沟,然后再筛土、夯土筑成墙围。在干旱少雨的草原到戈壁荒滩,这种土墙围可以是用很久;而且还可以根据历代的不断积累,继续将其加厚、加高到一定程度;若有一些余力,还可以使用预制成型、暴晒泓干的大土砖,并作出种种花饰纹理。这也是位于沙漠戈壁、草原绿洲之间,大多数城邑最常见的格局;只要一直有人居住并维护下去,甚至可以延续上千年直到现代。而扎木城则是大宛都督府境内的一个异数。因为它地处药杀水下游的河洲之上。既有东西之间的古代商道贯通,又有南北向的水运之便。所以在建城之初,为给这安风水宝地和要冲奠基,就采用了东土大唐独有的沉柱法。就是花了大代价从上游的山中,砍伐放流下许多大木打入河洲地下。然后又就地取材,挖掘了远近十数里河床的大小卵石;将其中筛选出来的小号卵石,制成专门的木架石笼;沉入被掏平的河滩,成为最外围的堤坝基础和雏形。而更大号的卵石,则是在人工修整之后砌成墙基。然后,再夹以烧黑表面的木桩,如此里外两层三重;才算是初步墙体大功告成。也因为当初规划的范围大,导致了初代卢林伯的债筑高台,断断续续修到了第二代卢林伯才算勉强完工。由此别无余力再造一处。领内的其他的支城、堡寨,还多见是立木、横排和筛土的混合结构。但扎木城建立之后的作用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后来的葛罗禄突厥大叛乱,乌古斯突厥的多次流窜犯境,还有黑头突骑施的大逃亡中。位于河口浅滩要冲上的扎木城,像是中流砥柱一般的,配合来援的官军和别藩人马;挡住了一波又一波草原牧部,回光返照式的冲击狂潮;也让扎木城上下游的河水里,长时间飘满了被杀死、溺毙的人畜尸体。这既是卢林伯领一度,享誉中土朝堂的高光时刻,也是如今的卢林伯,负隅顽抗到最后的最大凭仗。只要江畋及麾下不出手的话,他就可以凭借收聚在城内的人口储集,天长地久的坚守下去,但官军却是不行。北方草原上同样时有牧期的,不可能长时间让丁壮脱离生产的。濛池国的军队,也不可能长时间征战在境外;于是,光靠南方延河流域的农耕地带支持,本地官军能发挥的力量也就相当有限,甚至无力封锁了。但这一次登城的,却是轮驻在都府的一营安西兵;全体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