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文学小说> 历史军事> 吾父耶和华> 第25章 宗教改革,是降低赎罪的价格(4/6)

第25章 宗教改革,是降低赎罪的价格(4/6)

 至于让安条克派人过来支援,自然是一个条路子,但盖里斯又不是一个坐等事情完成的人。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盖里斯也在复盘宗教历史,思考对策。

    首先,盖里斯虽然是宗教上的先知,但他对于政教一体并不是很感冒。

    按照盖里斯早年的一些想法,其实是要让灵魂属于上帝,肉体归于世俗,太平教团存在的目的,在于让世俗有类天国。

    让世俗有类天国,这一条便是指并不是希望教团治下=天国。

    基于对后人能力的不信任,盖里斯并不打算在神学上给教团太多权限。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宗教改革了。

    而宗教改革这个事,从历史上来说,不论各国、各个时期……其实都存在一个奇特的共通点。

    这个共通点,便在于宗教改革后,能够取得传教优势的教派,实质上是将赎罪卷的门槛降低了。

    最经典的,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当时天主教会普遍出售赎罪券,信徒只需支付金钱便能获得罪孽的宽恕,甚至可以替去世的亲人赎罪。

    面对如此低下的救赎门槛,马丁·路德在1517年发布《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券制度,强调因信称义。

    换个角度,其实可以理解成,马丁·路德认为给钱赎罪还是门槛太高了,要白嫖那才是香的。

    同时期的其他天主教宗教改革,也都如此,开始放弃赎罪卷概念,强调,信仰与悔改即可获得救赎。

    无独有偶,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兴起,其实也论证了盖里斯的想法。

    早期伊斯兰教中,正统派(如早期哈里发统治)强调遵守教法(沙里亚)和行为上的善功以换取真主的宽恕。

    然后苏菲主义在9-13世纪兴起,他们主张通过爱与虔诚直接接近真主,而非严格的宗教律法或朝觐。

    实质上的表现形式在于:念诵真主之名即可获得宽恕,这大幅降低了门槛,使伊斯兰教在广大地区传播。等到了18世纪,瓦哈比改革兴起,就更如此了……

    至于佛教,早期的佛教还强调戒律与禅修,要求修行者需要长期修行才能解脱。

    等到后来,某些教派一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