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赵老师送礼(2/4)
博文这语气,还是个忧国忧民的主,这让赵安不由高看一眼。不管是不是装的,能动不动把百姓利益挂在嘴边的,都是当官的好材料。转念一想,漕工真要造反肯定就要杀官,先杀哪的官?不就是扬州的官么!好家伙,这是担心自己掉脑袋才采取“绥靖”政策,强力安抚啊。不过能想到这一点的也是聪明人。第二个来恭喜赵安荣登奴籍的是老宋。万民伞的事老宋组织的不错,抚台大人甚是欢喜,总共花费才一千多两,走的也不是县学和府学的账,直接跟那些士绅“摊派”了。当然,这个“人情”老宋是要还的。还的方式主要是县学能拿朝廷“奖学金”的禀生名额,以及不拿补贴的增生名额。这些名额虽然对学生的举业并无大的帮助,但毕竟是个荣誉。而且荣誉拿多了,就有资格保送国子监。相当于后世这个竞赛获奖那个竞赛拿第一,然后靠着加分给送入清北的意思。国子监的含金量不比清北低,只要出来就能做官。不过起步很低,大多科级。对于举业成绩不是最优秀的部分士绅子弟而言,保送入监这个正途出身可比捐监这个杂途要好得多。因为他们有钱,后面可以为子弟拿钱买官进步。故而禀生和增生名额向来都是秀才阶段的暗箱操作重灾区。对穷人家孩子很不公平,只客观来讲穷人家的孩子就算保送入监也不会有大的前途。原因是穷人家的孩子拿不出买官的钱,想要在官场上更进一步,唯有贪污受贿一途。要么就是被贵人看中破格提拔。唯有科举能够坚持走到会试的穷人家孩子,才能保持一点初心,成了天子门生的他们也比其它途径得官更快,提拔更快,少花许多冤枉钱。好比赵安这个有包衣奴才加成的特赐同进士出身跟正牌科举一二甲进士一同选官的话,肯定是人家一二甲进士优先。他最多比三甲同进士强些,还得看他会不会做人。不管怎么样,科举的含金量还是很大的。老宋这边怎么还人情,赵安不管,也不好管,这是人老宋的“一亩三分地”。大家关系再好,也不好插手人家地盘上的事,何况还是替你赵委员办的事。老宋这次过来除了恭喜赵大人当上奴才,还特地拿来不少夸赞丁知县的文章,是他动员县学师生写的。赵安随手拿起几篇看了下,指了其中一篇文章道:“这个后面最好加两句。”老宋忙道:“加什么,大人请说!”“就加大清朝的富强离不开丁知县这般用心做实事的好官!百姓的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