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赵佗履行诺言,带着何博去了解南越国情。他把小小的流溪水伯放到自己的肩膀上,然后从容的接见起了自己的臣子,处理国政——赵佗长寿且康健,至今身体仍然耳清目明,思维敏捷。而且作为一国之主,一般君王有的毛病,赵佗也没有少过。他不愿意放权给自己的子孙,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一直拥有权势,号令左右。所以年老至此,他还要定期召开朝会,商议许多事物,并不会假他人之手。他的子孙对此,只敢怒不敢言。赵佗是南越的开国君主,又统治国家一甲子之久,其地位自然不可撼动。所以当赵佗熬死了自己的长子长孙,就连最小的儿子也步入了中年,还霸占着王位不肯挪屁股时,南越的王子王孙,也只能一口苦酒闷下肚了。不过,何博并不是很关心这种事。身为后继者,连老头都熬不了,偌大的国家社稷,岂能交给这种人呢!魏文侯活了八十岁,魏武侯说什么了吗?魏惠王活了八十岁,魏襄王说什么了吗?赵佗儿子自己活不到八十岁,应该让他们反思嘛!何博只是仗着别人看不见自己,跳到南越王摆满政务的桌案上,背着手在摊开的文书上走来走去,低头跟赵佗共观国事。虽然南越的装扮习俗,已经因地制宜,跟中原有了不小的差距。但文字还是中原的文字。即便口音存在很大不同,南北之人单凭口舌难以交流,可只要会写字,那沟通就没有问题了。仓吉造字之后,文字便成了诸夏人之间斩不断的纽带。从长城到南海,从诸夏到新夏,都可以用一支笔、一张纸,对自己的同胞表达关切:“远道而来的朋友,你吃了吗?”“我们故乡的情况还好吗?”所以何博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非常的顺畅。当何博趴在文书上看的时候,发现提到最频繁的事,就是“吃饭”的问题。毕竟天大地大,也不如自己的肚子重要啊!但百越的蛮夷们是不怎么种地的,或者说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远不如诸夏君子们充足。等赵佗带着人过来教化后,蛮夷才逐渐的进化起来,学会了更好更有用的耕种技术,还有纺织技巧。而岭南之地,水土丰富,得天独厚,在精耕细作之下,农物可以一年三熟。可拥有这样的优势,这里在千百年中,却没被楚国拿下,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水热过多,让人难以忍受。先贤常说,“过犹不及。”有些东西,够用就好,太多了就要泛滥,就要造成伤害。在何博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