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终于打上桥牌了(一)(4/6)
接受了一系列媒体的采访,丸研究员顾方舟也跟他一起出现在公众视线。1963年,《京城日报》发布了那篇著名的学习榜样的文章,22年后,《京城日报》也对余切和顾方舟做了专题报道:记者从两人中各取了一件事情写上去。顾方舟当然是为了研究丸,拿自己还有自己的孩子做实验;余切则是在杭城会议上写下楔形文字“i”的事情。《京城日报》的记者小何道:“顾老师,余老师,为了让咱读者理解当时的情况,您俩拍个实况照片吧。”实况照片?“怎么拍呢?”余切纳闷了,“咱现在又不能飞回到那个时候,能怎么拍实况呢?”小何笑道:“我们会喊几个人来当群众,当作家,当顾老师的孩子和同事,您再配合我们演出当时的情况……这样就能拍下来实况照了。”原来是情景还原啊。怪不得榜样学习文章里面,当时的照片被后人发现了一些bug——比如榜样拿着手电筒挑灯夜读,但是手电筒的影子落在了书籍上。说明有额外的光源,这是个后来的补拍。其实当年和余切现在的情况一样,事情是真的做过,但照片只能从后面再来拍摄。就算是文学发达的现在,国内也有许多人不认识字,乡村有个很受欢迎的职位叫“读报员”,就是专门给其他不识字的老乡,阅读报纸的。记者小何道:“我们的很多大政方针,都是通过认识字的教师、医生,把里面的内容传达给其他人的;余切写过的,恐怕也不一定都卖出了书……有很多故事,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我们需要文字,也需要实实在在的照片!哪怕这个照片有些瑕疵。”余切笑道:“我一本书得有好几万字,多的甚至十来万字,这恐怕不容易用嘴巴说吧……记不住是一件事情,就算是记住了,口水都要说干!”没等小何说话,顾方舟却哈哈大笑!“余切,我们协和院就有好几个人,基本可以复述你的一两部,他们看了你的太多遍,就算是睡着了都能记得住情节。他们也是你电影的第一批观众!我们协和院全体人员,都会买票支持你的!”余切朝他敬礼:“顾院长,我永远感谢你的支持。”随后,《京城日报》真找了几个年轻人来当群众演员,配合拍摄照片。“咔擦!”余切的“实况照片”就出炉了,照片里面,余切顶着12月杭城的严冬,在会议上写下至关重要的楔形文字“i“,这个作家呼吁其他人关注读者本来的价值,然后就写出了《小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