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一等奖(4/5)

>

    “叫宋盏是么?名字也很有古意。”



    莫文扬看到老友们这么支持自己,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欣慰道:“这是我监考的考场里的一位考生,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旁边。



    大家都知道我是齐鲁人,这位考生来自冰城,我们不认识。甚至我觉得,他笔下的这些‘螺母’,他自己也未必相识。”



    “但是呢,这影响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去关注这些群体么?影响我们去将视线投注到那些隐蔽的角落里哭泣的声音么?影响我们去关心和了解大国的暗面么?”



    “在座的各位都是搞文学创作的,有的是做虚构写作,有的是纪实文学,我们的写作其实离真实的生活很远。文学在社会变化,政策变化,与思想变化中被捏成了各种形状,但它最本质的东西不应该变。”



    “或者说,是我们变了,而真正的文学,从来没变,只是我们离得越来越远了。”



    萌芽工作人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他将这篇文章也看了一遍,忍不住捏着鼻子,他的老家就在沿海的某个小城市,那里是工厂最密集的地方。



    “既然各位老师都对这篇文章有异议,那我们就重新审阅一次。”萌芽工作人员看向莫文扬教授,“您看可以么?”



    莫文扬教授没说话算是默认了。



    萌芽工作人员问道:“刚刚有哪些老师看过这篇文章,请站到我的左侧,或者说,没看过的老师,请站到右侧。”



    15位评审,经过刚才的一轮传阅和议论,基本上都看过了,没人站在右侧。



    工作人员说道:“好,因为这次评审的老师较多,我们就不按照分数来了,看得出,大家对这篇文章是欣赏的。



    这样,如果老师们认为它有一等奖的水平,就举手,可以么?如果举手人数超过2/3,它就是一等奖。”



    “如果少于2/3,我们讨论它是二等奖的可能,再重新举手一次。”



    评审老师都听懂了规则。



    “好的,请觉得文章《奥运与螺母——大国崛起的明与暗》,作者:宋盏,应该获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