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 心之密码(2/7)
顾为经之前画的线条也有断断续续的不连贯感,让伊莲娜小姐看的纠结,她拍拍小画家的头说了句“可爱”,就转身跑去洗澡去了。
现在的线条却没有让患有审美强迫症的安娜看得郁结。
那弓形的线条形制是断的,却也没有断。
无形的精神连接着它。
它依然蓄满了力量,它……仍然能射出锋利的箭来。
顾为经告诉自己,应该要一气贯之,应该线断而神连,线散而意不散。
安娜不熟悉这样的审美哲学。
但她熟悉钢琴。
绘画本身就是所有人能读的语言,顾为经用手指说了似断而不断,似散而不散的语言,听到安娜的耳朵里,像是在听钢琴。
线条便是琴键。
她在低音区按下一个琴键,或者是中低音的Do,或者是Re,手指松掉,足尖却踩住延音踏板不放,让琴弦的声音继续沿着踏板的力度绵延,慢慢地通过调整足腕间的力度,让制音器的毛毡和琴弦若既若离的刮擦,在过滤所有的杂质和毛刺的泛音。
在声音即将完全消散的那一刻,
重新再次重重的击下琴键。
声音便破碎般的迸发出来,制造出水波荡漾式的听感。
这样的线条,就给安娜带来了相似的感受,它是一条线段,一个字母,一个音符,一滴立于沙上的凝而不散的水珠。
顾为经不满足只是画线。
线条被他在指尖编织起来。
字母组成了单词又组成了诗歌,音符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巴赫式格律严谨的乐章。
晶莹的水珠组成了奔涌的长河。
河水先在地上流淌,绵延百里后消逝不见。
它没有干枯而是汇入隐藏在地下的河道,在地质结构之中穿梭,在地下水网里积蓄着力量。
于是又是百里。
它轰然之间便奔涌而出。
顾为经画在沙上的线条在绘画之间,随着年轻人的手指流淌,先有形体,有了骨架。
然后在骨架上自然的长出了色彩来。
——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宋)苏轼《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