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论文的争论(下)(3/10)
会博物馆就考据认为一幅叫做《殉道者》的无名氏素描也是达芬奇的真迹。
这简直就像是《救世主》情况的翻版。
也是知名学者的知名研究。
大都会博物馆同样是和大英博物馆齐名的权威博物馆,北美艺术馆领域的老大哥。
但就并没有激起这么大的波浪,非专业研究领域的普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雷雨天的老教堂》则是相反的情况。
它在拍卖市场上的真实价格,不足《救世主》的零头。
刘子明却已经意识到了,它在学界,以及在公众领域所引起的关注和社会讨论,没准比《救世主》还要更加激烈。
顾为经和酒井胜子正在做的事情,不是类似很多学者正在做的那样,为一幅老画寻找一位知名画家。
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是一幅老画,生生的“造出”一位全新的知名画家。
此间的微妙差别,却足以动摇目前整个学者群体,对于印象派的所有现成的研究和传统领域的经典观点。
也必会似一块巨石落在湖心,激起轩然大波。
在非专业领域,对于普通的艺术爱好者,甚至对不热爱艺术,单纯就是想吃瓜的群众来说,一位被历史“遗忘”的早期女性印象派艺术家,也是相当有公众讨论度的话题。
别的不说。
如果这个观点是真的话,史料再完善一些……哪怕是再编的完善一些,那么好莱坞那帮子拍电影的,搞不好就要扛着摄像机开冲了。
就以《成为作家简·奥斯汀》的故事为模板,拍一个《遇见画家卡洛尔》的电影出来好了!
传记电影是西方所有电影种类中,最适合冲奖的议题。
可能也是最“无害”的议题。
缺少材料没关系,这种恰恰处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故事,正是这几年来的文艺类作品的创作风口。
能发挥的空间很多,又有真实的代入感。
总之,都是些很能吸引流量和讨论度的话题。
有争议就代表着有讨论度,有讨论度就代表着有名气。
名气又意味着聚光灯、访谈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