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文学小说> 都市言情> 全能大画家> 第六百二十九章 木性(3/6)

第六百二十九章 木性(3/6)

说日本的浮世绘。

    它的艺术哲学便在于“顺势而为”。

    由于用刻刀比用画笔难度更大,更吃经验,且没有容错空间。线条必须要流畅、明快,一气呵成。

    雕刻时任何的弯曲和抖动,都会立刻毁掉一整幅作品。

    因此渐渐的,很多浮世绘的匠人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不再去过分的追求多么精湛的刀艺,细密的线条和复杂的笔触。

    反而注重尽可能的去还原保存最后印出来成品色彩之下,对那些木质纹理质感的表达。

    用清新的自然木性,取代后天刀工上的难点。

    《子冈刻法心经》,这项技能带给顾为经的经验里,不包含版画用不到的玉器行当的解石、切石、点翠镶嵌的技巧。

    关于如何判断木性,木料的方面的内容,却是出奇的多。

    刻法不只关乎于刻刀。

    在真正的大师眼中,早在挑选底料的那一刻,雕刻便已经开始了。

    “树龄20年,春季砍伐,约莫在四五月份的样子,最多不超过六月。”

    顾为经脑海中转过这个判断。

    就算是从同一颗树上取下来的木料,来自大树的不同部位,木性也会有着天壤之别。

    甚至冬天和夏天,环境温度不同,最后雕刻出来的效果也会完全不同。

    从科学角度来说,大概和树木细胞的分裂速度,形成层的季节活动有关。

    在陆子冈的年代,肯定不懂什么细胞学、植物学,而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的上手实操所总结出来经验。

    实践所得来的答案,是世界上最不会骗人的东西。

    顾为经知道春夏两季所砍伐而来的木料,木性“滑润而黏稠”。

    春季的木料会更“润”些。

    夏季的木料会更“沙”一些。

    而秋冬两季所砍伐得到的木料,木性则“坚硬紧实”,下刀的阻力会更大。

    这种性质的改变有好有坏。

    同样的刻法,同品种的树木。

    春天的树做出来木味更重,而冬天的树,做出来的雕刻“刀味”会更锋利。

    只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

    如果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